比如这次西南经济振兴计划的拟定,我们五人只是讨论出一个大纲方向,再让六部诸寺直接参与进来,各抒己见,阐明立场。毕竟只有在六部诸寺的支持下,西南经济振兴计划才能顺利展开。”
朱翊钧看了看四人,“朕觉得在资政局和朝议会之间,必须再加一层咨议机构。”
张居正四人面面相觑,在心里琢磨皇上的意思。
再加一层,议政范围加大,但是远比朝议会小。皇上这么做,是希望把某些军国大事的讨论范围,再扩大到能控制的一个范围里。
资政局目前只有四人,面太窄,或者说,代表的利益群体过于集中了。
胡宗宪代表的是勋贵集团、东南系、部分新兴工商集团和部分军队。
张居正是部分文官集团,以及部分新兴工商集团。
赵贞吉代表正统士林和文官集团。
谭纶代表部分文官集团,以及蒙古左右后翼、两辽、海东、静海等新纳入大明的地方势力,以及部分军队。
他们内部还分出各种派系,明面上同气连枝,实际上暗地里为利益也在斗来斗去。
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比如谭纶在东南系的威望,略输于胡宗宪一点点,无可厚非的二哥。
张居正和赵贞吉在士林和文官集团都有影响力,只是张居正受新派文官和新学学子支持,赵贞吉更受传统文官和士林支持。
有时候资政局开会讨论某项重大决议时,张居正四位也会很为难。因为这项决议在自己派系内部争论得十分激烈。
支持不是,不支持也不是。
比如太原升直隶州,张居正一系势力内部吵翻了天,张居正左右为难。
如果像皇上说得那样,把决策讨论的范围再扩大一点,四位大佬就不会那么为难。
比如支持太原升直隶州的潘晟、方逢时,你们自己和反对的王崇古和王国光去争辩,我张居正不掺和,只是小心地让双方不要吵得动了真火,撕破脸。
想通这些,张居正四人互相交换一下眼神。
扩编好,反正资政局只是个咨政机构,而非一个执行机构。
权力在于决策讨论,最后决策下达还是以皇上的名义,执行却是内阁、戎政府、御史台、宣徽院和地方。
没有具体执行的权力,只有参与决策的权力,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,对自己影响不大。
朱翊钧目光在张居正四人脸上扫过,把他们的神情看在眼里,心里有数了。
没有反对意见。
朱翊钧继续往下说:“朕的意思,资政局机构不变,只是参与决策的人员增加。四位师傅是资政大学士,再增加十六到二十位资政学士。
朕叫司礼监草拟了一份条例,把资政大学士讨论决策的军国事范围,以及资政学士讨论的军国事范围,都细细地列了出来,四位师傅先看看。”
祁言拿着四份文稿,递给张居正四人。
内容不多,四人很快就看完。
张居正先开口:“皇上,目前内阁有吏户刑礼兵工六部,司农、太常、鸿胪、光禄、太府、太仆、都水七寺。
戎政府有五军都督,宣徽院有左右使,御史台有司理院、都察院和大理寺,地方有南北两京、滦州、沪州两直隶州。
二十位资政学士,好像不大够啊。”
说到这里,他自己先笑了,胡宗宪三人和朱翊钧随即也笑了。
朱翊钧答道:“是不够。朕的设想是实务治政牵涉更多的部门主官,才加资政学士。御史台的司理院和大理寺,专注司理鞫谳,跟军国事决策关系不大,不加资政学士,加朝议大夫足矣。
六部尚书肯定是全部要加,七寺里太仆、都水、光禄可不加。协调蒙古左右后翼民政事宜的宣徽院左使可加,右使兼着前军都督,连同后军都督,都可不加。
地方南北两京,两直隶州,是必须加的。算下来正好十九位。只是南京应天府尹和沪州知州,往来京师不便,估计也就一年参加一次会议。”
赵贞吉突然说道:“皇上,内阁按编制有左右议政,为总理佐官,按理还在尚书之上。现在尚书加资政学士衔,左右议政要不要加?”
张居正连忙说道:“皇上,大洲公,现在左议政是谭公兼任,右议政准备请吏部方部堂和刑部王部堂兼任。
加不加都是一回事。”
赵贞吉摇了摇头:“这样还是不妥,而今是兼任,不代表后面也兼任。”
张居正捋着胡须点点头:“这倒也是。”
朱翊钧目光在两位配合默契的老狐狸脸上一扫:“这倒是个问题,容朕好好想想。”
想了不到十秒,朱翊钧又说:“左右议政废除,内阁总理的位佐官为襄理,兼宣徽院左使,如前军都督兼任宣徽院右使例。
六部尚书,朕原本就是把他们作为总理的佐官,如布政司,参政是布政使的佐官一样。以后六部尚书不仅是六部主官,也是内阁总理佐官,以为定例。”
胡宗宪和谭纶在旁边轻轻一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