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居正有些紧张地看着朱翊钧,心里揣测着。
作为内阁总理,他当然希望太原升为直隶州,直接归内阁管辖。
太原煤铁齐全,煤铁产量不输给滦州。
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在海边,运输不便。所以大部分工厂都被开办在滦州,太原只有一部分工厂,远不及滦州。
就算如此,太原也是一块大肥肉。
张居正现在算是看明白了,工业赚钱的能力比农业太强了。
自己苦哈哈地督促下面把秋粮夏税缴足,背负了无数的骂名,结果还不如人家上海滦州一年随随便便给户部税政司缴纳的税。
自此他的治政理念有了重大调整。
不是说农业不再重要,它依然是大明的根本,大明亿万百姓能不能吃饱饭,还得靠它。
只是张居正把强国富民的希望放在工业和商贸上,不再想着靠田赋来实现这些梦想。
太原是大明唯二的工业重地,内阁自然想把它归为直管。
但是王崇古、王国光为的晋籍官员,却极力反对太原升直隶州,希望太原继续留在山西。
张居正知道其中的原因。
京畿没有滦州还有天津,还有秦皇岛。江苏没有沪州还有苏州、扬州。
山西要是没有太原,还有个毛啊!
王崇古、王国光一是刑部尚书,一是户部尚书,深受皇帝器重,其中王崇古曾经在东南剿倭,属于根正苗红的东南一脉。
两人是自己的重要盟友,他们的意见,张居正必须重视。
朝堂上关于太原要不要升直隶州,来回争论了大半年,滦州、上海升直隶州的事都被拖累耽误。
现在也到了下决断的时候。
只是张居正不好下这个决断。
支持太原升直隶州,会得罪王崇古、王国光等晋籍盟友;不支持,会让内阁上下失望。
你身为内阁总理,居然胳膊肘往外拐!
现在皇上来做这个决断,不管是升还是不升,对于张居正都是一种解脱。
朱翊钧一字一顿地说道:“太原不升直隶,继续留在山西。”
张居正不由在心里长舒一口气。
虽然有些失落,但是从此不用再纠结了,也算是一件好事。
朱翊钧继续说,“山西的底子比河北和江苏都要薄,太原升直隶州,对山西的经济打击是毁灭性的。
升直隶州,是方便管理,以一地带一区。沪州直隶州,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;滦州直隶州,带动京畿环海地区。
太原带动哪里?朕和内阁左思右想,很难给它下定义。”
张居正捋着胡须点点头,确实很难下定义。
山西北边是漠南蒙古,一片大牧场;西边是鄂尔多斯、陕北和宁夏,苦旱之地。这两个地方太原使出吃奶的劲,根本带不动。
东边隔着太行山是直隶河北,人家有滦州,有天津,根本不稀罕你带。
那南边是河南和陕西关中地区,关键是隔得有点远,没有海路和运河,全靠陆运,转运成本太高了。
钢铁在太原出产,运到河南和陕西制造成各种工业品,再运到各地去?
这成本多高啊!豆腐都给你整成羊肉价。
我为什么不在太原炼钢冶铁再制造,一条龙搞完了再运出去?
朱翊钧继续往下说:“升直隶州的最终目的,就是振兴经济,不是吸地方的血以富中央。
要通盘考虑,要全面权衡利弊。朕反复权衡过,觉得太原升直隶州,弊大于利!不升了!”
张居正率先喊了一句:“皇上英明!”
朱翊钧点点头,“现在定第二件事。目前资政只有四位师傅,朕说过,就算要加,也不会过六人。
领衔可以参加御前朝议会的朝议大夫,目前有七十三位,在京的有四十六位。名额还在扩增,预计最后定额在一百二十位左右。
他们有京官朝臣,有地方官员,还会有大学校长,各银行厂矿和商号大掌柜,代表方方面面,也能让朕,让中枢听到来自各方的意见,类似此前的廷议朝议。
原本朕计划一年开一次朝议全体会议,但是目前的交通状况,完全是不现实的,只能两到三年开一次。
非全体朝议会议,倒是可以经常召开,但是有些军国事,不便于在这种范围内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