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乐文小说中文>华夏真相集 >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(第4页)

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(第4页)

五日之后,司刑正贾敬言上奏:张昌宗强行低价购买人田,应征铜二十斤为惩。

武则天制曰:可。

逾数日,御史大夫李承嘉、中丞桓彦范联名上奏:自张同休兄弟获赃共四千余缗,张昌宗依法连坐,应予以免官。

张昌宗罚铜认之,闻说免官便即奏道:臣有功于国,所犯小过,不至免官。

太后问诸宰相道:昌宗有功于国乎?

杨再思奏道:昌宗合神丹,圣躬服之有验,此乃莫大之功。

太后闻奏大悦,因赦张昌宗之罪,并复其原官。左补阙戴令言闻此,便作《两脚贼狐赋》,以讥杨再思谄媚之状。

杨再思读之恼羞成怒,便将戴令言贬出京城,降为长社令。然而为息众怒,亦奏请将张同休贬为岐山丞,张昌仪贬为博望丞。

鸾台侍郎韦安石乃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,见杨再思奏赦张昌宗之罪,遂复举奏张易之罪状,历历可查,不容置疑。

武则天此时已是疾病缠身,不能违拗众臣之意,遂敕命委付韦安石及唐休璟共同鞫审。但恐其二人认真鞠查,不久便以他故,使韦安石兼检校扬州长史,唐休璟兼幽营都督、安东都护,俱都派出京城,欲使此案不了了之。

唐休璟将行之际,密言于太子李显:二张恃宠不臣,今天子龙体不豫,必将为乱。臣走之后,殿下既掌东宫,相王兼握东西两卫,宜加小心,防备二贼。

太子应诺,复又以同语叮嘱相王李旦,然后离京。

李旦受命,遂与相王府长史兼知夏官尚书事、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商议。

字幕:姚崇,字元之,陕州硖石人,嶲州都督姚懿之子。

姚崇初以挽郎入仕,后迁兵部郎中。万岁通天元年,得到武则天赏识,擢为兵部尚书、同平章事,由此名列宰相。

于是上言请奏:臣既事相王,不宜再典兵马。臣不敢爱死,恐不益于相王而已。

武皇准奏,改兵部尚书为春官尚书,余职如故。时逢张易之欲将长安大德寺中十名僧人调到定州,充实其私置寺院,致使僧人上诉。

姚崇断停此事,因此得罪张易之,被贬为司仆寺卿,但仍保留宰相头衔。

是年九月,姚崇奉旨离京出镇灵武,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、安抚大使。临行之时,向皇帝辞别,武皇太后令其举荐外司堪为宰相者。

姚崇趁机奏道:张柬之沉厚有谋,能断大事,当年狄阁老甚重其才,故向陛下屡荐其为相。今其人已老,来日无多,惟陛下急用之。

武皇准奏,张柬之由此才得入阁拜相,时年将近八十岁矣。

武则天因长久生病,居住迎仙宫,宰相都不能入内拜见,只有张昌宗等信宠面首在其身边侍候。张昌宗担心武皇一旦驾崩,灾祸立至己身,就与同伙日夜密谋,图为不轨。

但因张氏兄弟皆为浮躁小人,从不深谋远虑,连与此事无关者俱知其谋,便将其兄弟同党密语写成檄文,张贴于京城通衢。

有司狱吏获其檄文,皆来报于顶头上司左台御史中丞宋璟。

宋璟读其檄文,且惊且怒道:似此明目张胆以图谋反者,古来罕见!

遂持檄入内,请求审查拘捕,武后佯推病重推之。其后又有许州人杨元嗣投匦密告,说术士李弘泰声言张昌宗当为天子,并劝其于定州大造佛寺,则天下归心。

因张昌宗此前果在定州私造佛寺,事实俱在,武皇太后遮护不得,只得同意立案,并命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、御史中丞宋璟共同鞫审。

韦承庆及崔神庆本是二张一党,于是稍加询问,便即上奏:张昌宗供称,已将李弘泰之语奏闻陛下,故此当准予以自首之例予以原宥;李弘泰妄造妖言,请收行执并予正法。

武则天览奏大喜,即批“准行”,便即欲就此结案。

宋璟与大理丞封全祯出班奏道:此断有私!张昌宗宠荣如是,复召术士占相,志欲何求!李弘泰称筮得纯《乾》,乃天子之卦;张昌宗倘以李弘泰此语是为妖妄,何不执送有司!虽云奏闻,终是包藏祸心,是为谋逆,法当处斩破家。请收付制狱,穷理其罪!

太后闻此,装作耳背,许久不应。

宋璟又奏:陛下傥怀不舍之意,不即收系张宗昌,臣恐其摇动众臣之心,社稷不宁。

太后不得不答,含糊说道:卿且停推,俟更检详文状再议。

宋璟不能逼迫天子,于是施礼告退,下殿而去。左拾遗李邕进言道:臣向观宋璟所奏,志安社稷,非为身谋,愿陛下准许其奏。

案情至此,武皇太后见三个主审之官,只有宋璟一个较真,于是便思一个中庸之策,即派宋璟前往扬州,处理一桩陈年旧案。

宋璟违旨不去,并且奏道:依唐朝故事,若州县官有罪,最高则派侍御史、卑则监察御史前往按察即可。臣身为中丞,若非军国大事,不当出使外藩。

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进言:张昌宗荷蒙殊宠,本当尽忠报国。今却包藏祸心,招致皇天降怒。既云将占卜之事已经奏讫,则不当更与李弘泰往来,复使之求福禳灾。所以提前上奏者,拟留后步也。此乃奸臣诡计,若云可舍,谁为可刑!况事已再发,陛下皆释不问,养成其乱。苟逆臣不诛,社稷亡矣。请付鸾台凤阁三司,考竟其罪!

疏奏上呈,武皇不答。凤阁侍郎崔玄暐亦屡次进言上奏,陈说不可姑息张昌宗这般谋逆大罪。太后暗道:可恨张郎,因何得罪如此多朝廷重臣!(本集完)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