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三在院子里享受了片刻的宁静后,便起身开始查看房屋的损坏情况。
屋顶的几片瓦片破碎了,阳光透过缝隙洒进屋内,形成一道道光柱,灰尘在光柱中飞舞。墙壁上有些地方的泥灰脱落,露出了里面的土坯,看起来有些斑驳破旧。
正当张三准备爬上屋顶修理瓦片时,街口打铁的李铁匠路过门口,看到张三忙碌的身影,高声喊道:“张三兄弟,这是在修房子呢?”
张三停下手中的活计,笑着回应:“是啊,李老哥,这房子有些地方坏了,得赶紧修修。”
李铁匠走进院子,把手中的工具放在一旁,说道:“你一个人哪行啊?这修房子可是个麻烦事,我来帮你。”
张三连忙道谢:“那就太麻烦您了,李老哥。您这刚忙完打铁的活儿吧?”
李铁匠摆摆手,爽朗地笑道:“打铁哪有个完,不过邻里间的事儿也不能耽搁。”
说着,他从墙角找来一架木梯,架在屋檐下,试了试稳当后,便敏捷地爬了上去。
张三在下面帮忙递上瓦片,李老哥接过瓦片,仔细端详了一下,说道:“这瓦片有些年头了,得小心着点儿换。”
张三应道:“李老哥您经验丰富,听您的准没错。”
李铁匠在屋顶上干得正起劲儿,突然一只老鼠从屋檐下的一个洞里窜了出来,吓得李老哥差点没站稳。他大声喊道:“哎呀,这小家伙,吓我一跳!”
张三在下面看到,忍不住笑出声来:“李老哥,看来这房子里还有不少‘原住民’呢。”
李铁匠故作生气地说:“等我把这屋顶修好,非得把它们的窝给端了不可。”
这时,前街卖布的张妹子也来了,她手里拿着一个篮子,里面装着一些针线和布料。
看到院子里的情景,笑着说:“哟,这修房子呢?我也来凑凑热闹。”
张三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张姐,这怎么好意思呢?您这店里生意不忙吗?”
张妹子爽朗地笑了起来:“有啥不好意思的?你这刚来,人生地不熟的,我们这些老街坊不帮衬着点,哪行呢?店里这会儿没啥客人,我就过来看看能帮上啥忙。”
说着,她便走进屋子,看到墙上脱落的泥灰,说道:“这墙得补补,我带了些布料,等会儿看看能不能糊上,挡挡灰也好。”
张三在下面给李铁匠递着工具,李铁匠在屋顶上一边干活,一边和张三闲聊起来:“张三啊,你这年纪轻轻的,怎么想着来我们这清平镇了?”
张三想了想,回答道:“不瞒您说,李老哥,我原本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,前段时间家乡遭遇了自然灾害,父母都不幸去世了。我自己跟着一名老先生念过几年书,会些文墨,就想着离开家乡,来这清平镇寻个出路,打算考取个功名,以后也能有个安稳日子过。”
李铁匠听了,不禁叹了口气,停下手中的活,低头看着张三说:“唉,真是个苦命的孩子。不过你这有上进心是好事,这清平镇虽说不大,但也有个私塾,你可以去问问。”
张三眼睛一亮,抬头问道:“真的吗?李老哥,那这私塾的先生好相处吗?”
李铁匠笑道:“好相处着呢!教私塾的孙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,为人也和善,你去了跟他好好说说,说不定能行。”
这时,赵瘦子也来了,他扛着一把锄头,进门就说:“我刚从地里回来,听说你在修房子,我这锄头能派上用场不?”
张三感激地说:“赵大哥,太感谢您了,这锄头正好可以用来平整一下院子里的地面。”
赵瘦子放下锄头,加入到修葺的队伍中。他一边干活,一边好奇地问:“张三,你在家乡都做些啥呢?”张三回答:“以前在村里帮着写写书信,教教村里的孩子识字,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。”
赵瘦子笑着说:“那也不错啊,在咱这镇上,识字的人可不多。”
张妹子在屋里补着墙,听到他们的对话,插话说:“张三,你这会文墨可了不起啊,在我们这清平镇,识字的人可不多。
你要是愿意,还可以帮着代写书信啥的,赚点小钱。”
张三连连点头:“张妹子,这主意不错,我正愁不知道怎么谋生呢。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揽这活儿呢?”
张妹子走出屋子,拍了拍手上的灰,说道:“这还不简单,你去集市上摆个摊,或者在茶馆、酒楼这些人多的地方问问,保准有人找你。对了,等你安定下来,一定要去尝尝镇上王婆婆的糯米糍粑,那是用糯米蒸熟后,放在石臼里捣烂,再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糍粑,蘸上黄豆粉和白糖,软糯香甜,可好吃了。”
张三笑着说:“好嘞,张妹子,听您这么一说,我都馋了。”
大家一边干活,一边聊天,欢声笑语不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