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个月后,远在乡下杨家村的杨爸杨妈收到了信。
杨妈迫不及待的拆开了信封,看到里面整整齐齐的钞票,眼眶一下子就红了。
她将信递给杨爸,声音有些哽咽,“老头子,你看看,小瑶和建业他们寄信回来了。”
杨爸接过信,戴上老花镜,仔细读了起来。
信中的字句简单却真诚,木之遥解释了今年不能回去的原因,语气里满是歉意和无奈。
读完信,沉默了片刻,轻轻叹了口气。
杨妈有些难受,说到,“这大过年的,都不回来。”
“他们也是没办法。”
听见杨妈的话,杨爸低声说道,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和心疼。
劝解杨妈,说道,“小瑶她刚刚有了工作,年底事情多,我们要理解,建业他那时候有活动,回来不了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,我们就别让他们为难。”
听到老伴儿的话,杨妈擦了擦眼角,点了点头。
“我知道,我知道,就是……就是心里有点难受。”
“之前没有小瑶的时候,建业就不怎么能常回来看看,现在结婚了,第一年还在家,现在,哎,小瑶,安安,建业,三个人都不在家,总觉得空落落的。”
其实她是觉得,整个家里面,就剩老大一家在身边,老二直接和家里面断绝了往来,老三一家在部队,总会觉得人不齐,感到空落落的。
平时不敢表达出来对老二的想念,借着老三的信,一起发泄出来。
杨爸拍了拍她的手,安慰道,“孩子们有出息,咱们该高兴才是。等他们忙完了,自然会回来看我们的。”
杨妈点了点头,将信和钱小心翼翼地收好。
她走到房间门口,望着不远处的山,眼里满是思念。
夜晚,杨妈坐在灯下,拿起针线,开始缝制一件厚实的棉衣。
她知道,冬天快来了,有些担心杨建业他们一家三口,在在外面,可能顾不上添置新衣。
一边缝,一边低声念叨着,“小瑶怕冷,得多加点棉花。建业个子高,袖子得再长一些,安安小,得做大点,还可以多穿点……”
杨爸坐在一旁,默默地看着她,眼里满是温柔。
他知道,老伴嘴上虽然不说,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孩子们。
他也明白,自家老伴儿不仅想小儿子一家,还想二儿子一家。
不过他看老二杨建党他的行为,自从分家以后,就没有再上过门,就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有些搞不懂,他们夫妻两个,没有偏向哪一个,没有像其他家一样,忽视中间的,怎么老二就这么狠心呢。
这么想着,轻轻叹了口气。
而此时,远在江市的木之遥和杨建业,正在医疗室里忙碌着。
年底了,大家手上富裕不少,不来看病,来这边买点东西,比如八珍汤的药膳汤料包,枸杞,红枣。
可能是赵师父的手艺好,大家都愿意光顾,忙忙碌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