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乐文小说中文>艾沙巴赢白云村 > 第106章 家常的豆腐(第1页)

第106章 家常的豆腐(第1页)

正棠兄鉴:吾事已毕,将登机矣。感君接待之恩,后会有期。(郦君总)

正棠副院长览手机微信,见郦君同窗于亥时末(22点59分)来数篇佳作,名曰《家常之豆腐》、《水煮活鱼》、《湘乡蛋糕》及《糍粑:柔之力》。即依序研读,觉其文笔堪比国之大社总编之随笔,必才女亲笔无疑。其中,湘味最浓者,当属《家常之豆腐》一文。文中述,伟人之外祖母乃湘乡人氏,其少时就读于湘乡东山书院,屡尝外祖母家之蛋糕。湘乡蛋糕,又名湘乡蛋糕花、湘乡蛋卷,于湘乡之传统宴席,酥软鲜美之蛋糕花为头菜,缺之则味不全。岁末年初,湘乡人之筵席必有此蛋糕,以寓喜庆团圆之意,酥、香、鲜、软之味,寄寓乡情乡恋。郦君同窗与正棠同窗共情之软件学院,有湘乡人所开之餐厅,招牌菜即为湘乡蛋卷,郦君同窗每至必点之。

湘乡糕饼,民间珍馐,历三百载而不衰,声名远播。于甲午年,荣膺第九届湘馔招牌之誉;至丙申岁,复被举为湘潭郡市级非遗之项。湘乡者,湘潭属邑,湘军之滥觞也。古语云:“无湘不成军,湘军皆出湘乡。”湘乡昔时“百里之地,群英毕至;一军之威,全局系焉”,“以一邑之卒,征伐十八行省”,历半世纪余,于近代华史,绘就重彩篇章。

湘乡之民,骨性倔强,行事严谨,湘潭之霸蛮者,犹战斗机也。其间名人辈出,如曾国藩、蔡和森、陈赓、谭政、黄公略辈。

俪君侧多湘乡人士,其乡音浓重,无论学衔、爵秩之高,离乡背土几何载,其口音犹易辨也。湘乡语,乃今存最全且古之二古语之一,属古楚语。殊难想象,朝堂之上,慈禧太后何以解曾国藩之奏章。俪君恒以为,饮食与性情,关联甚密。犹湘乡糕饼,亦映湘乡人之品性也。

蛋卷之物,遍地皆有,乃蛋皮裹肉糜之合体,口感鲜嫩且柔,隐现于诸汤之中,若小蛮腰之不盈一握。

然湘乡糕饼异之,其肉糜中添入薯粉坨也。

红薯之粉,调以糊,与五花肉之糜相混,匀矣。红薯粉有粘度且韧,令鲜肉之糜不复柔弱,而增其韧道,益其实也。湖南之地,红薯丰饶,饥荒之时,以为代粮之佳品。湖南人对红薯之加工利用,已至极矣。洗净之红薯,加水捣碎,过滤曝晒,乃成坨粉。坨粉若粉状,犹淀粉也,可入诸馅;亦可为块状,若江浙之年糕,与诸肴配,皆成地域之味。

坨粉与淀粉同有高粘,然其在馅中存感甚强。虽皆用红薯坨粉于馅,然因配方之微异,各家之味则殊矣。取肥瘦四六之猪肉,剁为糜,加红薯粉、生姜末、胡椒粉等拌匀。蛋皮多用鸭蛋为之,裹肉馅而卷之,置蒸笼蒸之四十五分,熟则切段可食。蛋卷细腻鲜美,既可摆盘而食,亦可与鱼丸、油豆腐等共煮。

红薯粉爽口有粘度且韧,令鲜肉之糜不复柔弱,肉香盈溢,口感酥软而又韧实,结实若村妇之壮臂也。

俪君私下揣度,昔时肉寡薯丰,是否以薯代肉之制,犹湖南多地惯制之花肉,面粉与肉相糅也。薯粉与肉之合,既使薯粉此贱材得新生,于肉馅亦增其丰、实,更契湘人食量之需,是以湘乡糕成一绝。

此搭配,使糕点与湘人性情相得益彰,妙合无垠。读至斯处,正棠君忽忆三字“戳把子”,忆及昔年与爱妻相恋之时,上司之妇横加阻挠,其因竟缘于地域之偏狭之见,妄称此地特产“戳把子”,以贬湘人。

思及阿里之创者,初亦被讥为传销之诈,然爱妻信念不移,正棠君亦随之释然。总而言之,终获善报矣。正所谓:

相见何如不见时,

有情还似总无情。

此句虽非司马光《西江月》中原句,却借以抒俪君与正棠数十载交情之深意。虽二人心中皆明江南院长一行略有瑕疵,然终未使熟稔之陌路人恶语相向,反成仇雠。时光乃万情之调和,事过境迁,一切皆成过眼云烟。愿大双小双等后生晚辈,亦能如此淡然处之,遇纠葛则从容以对,事缓则圆,安然渡过难关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