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教授接过铁锹,挖着地表土壤,闻途给他打下手。
谌意拍完照,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,忽然皱了皱眉,似乎发现了异常。
他来到三号井旁边观察,随后抬头:“闻途,你来一下。”
闻途过来了,谌意望着矿坑周围稀稀朗朗的杂草说:“我们来的时候路过一二号井,那周围的野草很茂盛,二号井旁边甚至还有松树,但是为什么这里的植被那么稀疏。”
闻途单膝蹲下,仔细查看,又听谌意说:“按理来说,矿坑塌陷只会改变土地结构,但不会影响植被覆盖率吧,而且你看,这周围的草和树都很矮小,像是新长出来的。”
“这里被火烧过吗?”这是闻途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假设,他说完抬头和谌意对视,两人皆是一惊。
闻途睁大眼睛:“我有个猜想……”
话到一半,徐教授突然朝他们喊:“我发现不太对劲。”
他们走过去,徐教授分析:“三号井岩体破坏太严重了,而且有岩爆迹象,也就是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,这是因为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。”[1]
闻途沉声说:“这就说明……当年的事故不只是矿坑塌陷那么简单。”
作者有话说:
今晚还有,但估计很晚很晚了,可以明天看哦
[1]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研究》
第70章模拟实验
实地调查之后,带着猜想,闻途和谌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将腾山当年的事故模拟一遍。
这几天他们都在为模拟实验做准备,查阅许多资料和文献,咨询专业人士,连夜设计好了一个简略的实验方案。
这并非他们的专业领域,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摸索,期间徐教授也帮忙构建了CAD模型,仿照腾山三号井的矿坑结构建立了一个缩小比例的物理模型,供他们参考。
实验由于将在荒山进行,危害很小,已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。
第二次抵达腾山矿场是一周以后,距离天明召开股东会仅剩五天。
这次同行的除了徐教授,还有他带来的另一位朱教授,朱教授是矿业方面的专家,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,经验丰富。
场地他们选择了二号矿井A区,这里和三号井的结构和布局相同,A区是个独立的小空间,仅有三号井的十分之一大,这样能将损耗降低到最小,并保证在场人员的安全。
谌意将装满工具的行李箱从后备箱取出,闻途负责用摄影机录像,全程记录。
朱教授从箱子里拿出传感器,从A区入口进去,顺着梯架往下爬,来到底端,闻途在入口处边录像边拉开顶板的门,保持井口通风。
朱教授将几个不同的传感器布置好,这些传感器用用于监测矿坑里的压力、温度、声波和震动。
谌意提来两个高压钢瓶,里面装满他们今天的重点实验对象:甲烷气体。
这些气体可以模拟煤层中产生的甲烷。
钢瓶被放到矿坑口,安装好甲烷气体检测仪,可以实时监测矿井内的气体浓度。
朱教授最后再检查了一下自动切断装置,一切准备妥当后,他让大家撤退到安全位置。
三人躲进距离二号井两百米开外的卡车里,闻途举着摄像机对准实验的方位,顿时心悬到嗓子眼。
“实验准备得太仓促了,很多步骤都十分简略,不知道会不会成功。”闻途有些担心。
谌意安慰道:“怕什么,有两个专家为你坐镇呢。”
闻途说:“主要是我们只有五天时间了,这次算是破釜沉舟。”
“没事,放宽心。”谌意拍了拍他的肩,“马上开始了,不要想太多。”
只见远处的朱教授打开阀门,将甲烷气体通过金属管道输送到A区矿井里,并且启动了液压装置,以制造矿坑塌陷的效果。
准备完成后,朱教授立即跑了过来,谌意伸手将他拉上了卡车车厢。
“基本上是按照三号井的条件来的,但A区的面积毕竟小太多,能不能成功得看运气了。”朱教授道。
果然,两分钟后,二号井传来轰隆一声响,顶板塌了下去,闻途神经紧绷,举着摄像机观察,然而坍塌过后那边再无动静。
“结束了吗,我去看看。”
谌意说完开门想走,闻途立即拉住了他:“别去,现在很危险。”
徐教授探头往那边望:“应该是失误了,我之前就想过,液压机的速度太慢,但真实的塌陷是一瞬间的事,液压机没法完全模拟出来。”
闻途问:“那有什么办法能够模拟出瞬间塌陷的效果呢?”
“我还有个办法,之前觉得太冒险,所以没有提。”朱教授说,“通过微量炸药产生冲击力,使矿坑顶板局部失稳,从而引发塌陷,我倒是带了炸药,但这个方法需要人为引爆,危险系数太高。”
谌意想了想说:“朱教授,您确保这个办法能成功吗?”
“成功率要比使用液压机高。”
谌意又问:“甲烷气体还有吗?”
“还有两罐备用的。”
谌意站了起来,翻身跳下卡车:“走吧,去一号井,我去引爆。”
徐教授诧异:“小谌,这太危险了。”